内容搜索

当前用户:未登录

节气养生之 “小暑养阳 健康入伏”

2024-07-17 00:00:00

小暑后,天气开始变得炎热,但还未达到最热的程度。小暑的特征是出梅、入伏,即梅雨季节结束,三伏天将至。这个阶段的养生,要同步于天地,重点是阳中生阴,火内生液。顺应“暑”,心静自然凉,心液自滴降,静待最热的时期—大暑的到来。

传统医学认为,“春夏养阳”,小暑是人体阳气逐渐旺盛的时候,此时人体出汗多、消耗大、易劳累,人体阳气的蓄养尤为重要,指的就是小暑节气时要养阳。


避暑 解暑

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。“伏”为伏藏之意,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。同时多吃一些解暑、健脾的食物,如荷叶、莲子、薏苡仁等,用其煲汤、煮粥有助于祛湿解暑。此外,瓜果类食物也是小暑时节的好选择。俗话说“春吃芽,夏吃瓜。”夏天出汗多,瓜果类含水量高,不仅能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,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。需特别注意的是,脾胃虚寒的人群要少吃瓜果。

中医讲究“春夏养阳”,因此在小暑时节,适当进食一些辛温的菜品,如生姜、黄鳝、牛肉等,可以达到扶阳、助阳、升阳的作用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少吃辛辣、油炸、黏腻的食物,避免加重身体的负担。


小暑养

中医讲“夏养心”。夏季炎热,人们容易感到心烦意乱、燥热不安,因此要学会静心、养心。红色食物最适当,比如红豆富含铁质,不仅利水消肿,还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,有行气补血之功效。

小暑时节之后,天气日渐炎热,容易使人们焦躁、疲乏。此时一定要学会稳定情绪,并以静坐、补充睡眠等方式来调节。心脏机能养护尤为重要,应保持心情舒畅,和缓气血。夏季心火旺,而且天热出汗多,而汗为心之液,大量出汗易使心脏负担加重,一定要舒缓心神。由于天气炎热引起的心烦意燥、晚上易醒、失眠等问题,可以在日常饮食搭配中加点浮小麦、酸枣仁和百合,三味药食同源的食物皆有宁心安神的功效,尤其适合小暑时节。也可适量吃些藕,有利于除烦安眠。


缓运动 重防晒

中医认为,汗为津液所化,津和血为同源。大汗淋漓的运动是对身体的无形伤害,时间一长会出现无精打采、乏力,甚至心慌等问题。小暑时节,运动宜缓不宜剧烈,避免运动量过大、时间过长,更不可挥汗如雨。建议选择舒缓的运动或练习一些中医传统保健功法,如快走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从而调节身心,保持平和的心态。此外,夏季中午气温最高、阳气最盛,建议大家午间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,并尽量减少外出,及时补充水分,以免津液大量流失导致身体不适。


谨防“空调病”

空调病也属于中医的暑病。中医认为,暑病有阳暑和阴暑之分,阳暑指因高热暴晒导致的中暑,例如盛夏时节的户外工作者中暑一般中的是阳暑;阴暑则是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贪凉,饮冷无度,导致的暑湿与风寒之邪侵袭而发生的中暑,即我们常说的“空调病”。在空调房内待久了后出现发热恶寒、无汗、身重疼痛、神疲倦怠等症状,就属于阴暑了。

《本草纲目》言:“世医治暑病,以香薷引为首药。” 香薷自古以来都是药食两用的药材,有发汗解表、祛暑化湿、利水消肿之功,又称“夏月之麻黄”。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,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,性温而不燥烈,发汗而不峻猛。因此,夏日用香薷煮粥或泡茶,既可预防中阴暑,又能增进食欲。需要注意的是,香薷虽能解暑,但性温辛散,主要是解阴暑,用于畏寒无汗的症候。其发汗力较强,表虚有汗者忌用,气虚者尤不可多服。如不明确症状,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。


汕头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以香薷这味治疗空调病的“神药”为君,研发出“如何”解暑茶,帮助大家更舒适地度过酷暑。



小暑药膳方——“如何”解暑茶

配方及制法(2人份):香薷6克,干荷叶1克,白扁豆花5克,加700毫升水,大火煮沸后转中火煮30分钟,熬至约600毫升茶饮。可不加糖,也可加10g冰糖。


“如何”解暑茶由香薷、荷叶、白扁豆花组成,汤色清丽、药香芬芳、成本低廉。本方有化湿和中、健脾和胃、清热解暑之效,适合内伤暑湿、暑湿困脾的“空调病”人群,也适合全家健脾解暑,适用于暑热烦渴、暑湿泄泻、食欲不振、水肿倦怠、恶寒恶心等内伤暑湿所致不适。


小暑节气虽天气炎热潮湿,但只要我们注意饮食调理、养心安神、合理作息,就能健康舒适地度过。